发布时间:2022-05-16 文章来源:xp下载站 浏览: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我国目前的接入网方式有很种,同时也都应用的非常广泛,可能好多人还不了解接入网方式如何实现多元化管理,没有关系,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获,希望本文能教会你更多东西。网络IP化势不可当,移动数据业务也越来越异彩纷呈。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维护复杂度的提高,因此,运营商需要从设备型的运维模式向服务型运维转变。 接入网方式多元化管理 移动网络原有的业务传送介质相对单一,但在移动网络向宽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接入手段的可获得性提高,基站覆盖场景更加复杂,政策监管限制,覆盖范围更广,成本压力增加,以及终端的使用场景更丰富等因素,导致了基站接入资源的多元化。光纤、微波、铜线以及Ethernet等都可能承担起移动承载的任务,因此,对于诸多承载介质的维护管理将成为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优化分组承载管道管理 承载网络的端到端IP化是移动网络端到端IP化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IP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TDM业务和分组业务将在网络中长期并存。分组业务具有流量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等特性;而IP网络提供的是无连接的、尽力而为的服务,这就给承载管道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IP化后的承载网络,需要将传统SDH/MSTP网络的运维经验继承下来,要求运营商必须提升端到端的业务管理和品质监控能力。 提升网络管理系统智能度 基站密集覆盖问题,使得3G基站的数量约为2G基站的2倍左右。但在3G建设的初期,80%的3G基站可以和2G基站共站点,在3G承载网络兼容2G业务的同时,在维护体制、网络管理系统上也应该满足这种兼容机制。这就要求在严格控制OPEX的情况下,运维系统实现更复杂、更灵活的多业务形态的配置和监管;提供丰富的故障监控手段,预防问题的发生,同时又能准确快速地定位,有效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提升用户忠诚度。 渐进式的运维演进 我们知道,运营维护成本通常是网络建设成本的3~4倍,移动运营商需持续关注运营维护成本的降低。但大多数运营商出于保护投资、控制成本的考虑,在运维层面无法接受大的变革,网络运维只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渐进接入网方式演进。 统一管理,减少维护边界 在接入网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如果仅仅把按照技术方向配套的网管系统组合到一起,只会增加运维人员的工作难度,并人为增加维护边界点,导致责任不清的情况出现。融合将是承载网络网管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实现多元接入网方式承载管理的同时,减少因技术背景造成的运维边界点,使移动承载网络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呈现出来。 另外,融合的IP移动承载网络管理系统,降低技术门槛,屏蔽网络的复杂性,降低对运维人员的技能要求。原有的网络管理系统,可通过平滑升级支撑运维管理的融合,降低因新技术引入所产生的网管投资成本。 可视管理,拨“云”见路由 随着移动3G业务的开展和网络的广覆盖,IP化后的承载网络如何继承SDH/MSTP承载网络的运维优势,是被持续关注的一个课题。一直以来,由于IP运维方式与SDH/MSTP构建的承载维护接入网方式大相径庭,命令行为主的维护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维人员的技术门槛,降低了运维能力的继承性,运维人员对于网络的运行情况缺乏直观的判断。因此,IP网络就像一团“云”,内部的路由只有“云”知道。 电信级的运维需要可视化的维护接入网方式,将IP网络中那块神秘的"云"分解并展现在运维人员面前,不再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通过这种接入网方式,可更好地将IP网络从传统的被动运维向主动运维演进,将“软”管道和维护指标图形化呈现出来,有预见性地维护承载网络,为移动业务的承载提供更有保障的支持。 运维解耦,随需而变 移动承载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庞大,分布在广大的地理空间,跨地域的要求非常明显,这些不同地域的网络彼此关联,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这就要求网络管理系统具备较高的抽象能力,通过充分的解耦与抽象,全面覆盖被管理对象。 网管系统模块之间松耦合、分布式部署能力进一步提升,既可以适应大规模网络管理,又可以组装便携式的网管系统,针对移动网络维护的特点,支撑单站点维护管理,给运维管理提供更多的维护手段和更大的灵活性,满足跨地域、跨网段的运维需求,使人均维护半径有效增大。 同时,由于PTN设备的大量部署,通过网络管理系统丰富的配置手段,在网络侧配置DS-TE,在用户侧配置层次化QoS服务策略,可对用户的业务流、用户、用户组、物理端口实施独立的带宽分配与监管,从整体上实现网络资源的统一调配与监管,提供更精细的网络资源调配模式,综合提高带宽利用率。通过层次化的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建模,降低管理复杂度,将用户、业务以及承载管道进行关联映射,OAM得以实现端到端检测维护,缩短故障定位时间并提高准确性,更有效地进行根源故障分析和业务影响性分析,使得贴近用户进行运维、以用户为中心的接入网方式更加充分地实现。 在技术、竞争、运营转型等各种驱动因素的推动下,IP化的移动承载网络管理只有从面向设备转向面向服务,由分散式维护作业走向相对集中式、高度集中式,管理层次进一步减少,由单纯追求网络质量(QoS)转向注重用户感知(QoE),从粗放式管理转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由职能管理转向流程管理,才能不断提高运营商的运维效益,提高网络的盈利能力,并提升用户感知度,实现运营商与用户的双赢。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
上一篇:对于NGN接入技术经验汇总
下一篇:对于接入网技术综合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