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系统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技术教程 > 详细页面

对于PTN技术的综合说明

发布时间:2022-05-18 文章来源:xp下载站 浏览: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目前PTN技术的应用很广泛,可能好多人还不了解PTN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差别,没有关系,看完本文你肯定有不少收获,希望本文能教会你更多东西。MSTP、增强以太网、三层IP网络和PTN等是四种可实现3G承载的IP化传送技术,在全业务运营和全IP环境下,哪种技术才是最佳的传送承载解决方案呢?从目前看,业界呼声最高的要属PTN技术,但是PTN技术究竟在哪些地方胜出其他三项技术呢,中国移动研究院专家徐荣做了详细对比分析。

PTN技术与MSTP的对比分析

早期的MSTP是在SDH设备上加入透传数据业务的功能,实现数据业务的传送,此网络对于网络带宽的利用和数据方面的处理是很弱的。后来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二层交换的功能,实现数据的二层交换和汇聚,真正意义上的MSTP网络才开始形成。

MSTP不同于SDH之处在于MSTP应用了GFP、VC级联等EthernetoverSDH技术和LCAS等带宽静态配置管理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业务的透明传输以及一些简单的业务汇聚功能。然而,MSTP的分组处理或IP化程度不够“彻底”,其IP化主要体现在用户接口(即表层分组化),内核却仍然是电路交换(即内核电路化)。这就使得MSTP在承载IP分组业务时效率较低,并且无法适应以大量数据业务为主的3G和全业务时代的需要。

MSTP的问题:不提供以太网QoS支持,只能提供有限的CoS能力;同SDH的50ms自愈时间相比,传统以太网的故障恢复时间太长,不适于传送语音、视频数据;所提供的业务带宽粒度受限于VC,一般最小为2Mbit/s;VLAN的4096地址空间使其在核心节点的扩展能力很受限制,不适合大型城域公网应用;节点处在环上不同位置时,其业务的接入是不公平的;MAC地址的学习/维护以及MAC地址表影响系统性能;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只是针对点到点链路,不能提供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多用户/业务的带宽共享是对本地接口而言,还不能对整个环业务进行共享。

PTN技术解决的问题:PTN技术将真正的QoS引入以太网业务,采用二层MPLS作为智能适配层,同时使用先进的分组环(PacketRing)、PBT等技术实现业务层小于50ms的保护倒换。前景预测:短期内MSTP有一定市场空间。但基于现有以太网接口/构架大量存在且易于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具有QoS要求的业务将依托以太网平台。因此以太网新业务必将得到飞速发展,在PTN技术系统中提供以太网新业务支持也将是一个必然趋势。PTN技术解决方案满足城域新业务的需求,为运营商提供从边缘接入到核心的具有QoS保证的IP化分组传送解决方案。

PTN技术与增强以太网的对比分析

增强以太网是由以太网技术逐步发展而来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以太网进行扩展和改造以便提供部分电信级的业务传送功能。无连接的增强型以太网的实现技术主要有PB(QinQ)/PBB(MACinMAC)+以太环网保护+OAM(IEEE802.1ag)等。

增强以太网的问题:在全网端到端的业务配置、安全可靠性、服务质量保证、时钟同步等方面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距离真正的电信级网络还需要走很长的路。PTN解决的问题:PTN技术是面向连接的,符合电信级业务和电信级网络要求的传送网,而传统以太网和局部增强型以太网就不能称其为分组传送网。PTN技术将无连接、转发行为不可知,弱控制或无控制的分组网改造成适合于传送的基于连接、可预知行为、可控制的网络,并增强了与现有技术(如IP/MPLS和SDH/MSTP)的互通能力。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本文章关键词: PTN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