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多业务接入网还是比较常用的,于是我研究了一下什么才是大用户多业务接入网的最佳选择,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格林威尔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累计获得了近10万光口、约30万E1 电路的大用户接入规模应用,成为大用户专线接入设备的主流供应商,产品遍及各大运营商及电力、石油、交通等专网用户。
星形网络在光缆建设方面相对于环形网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其次,在容量上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灵活的配置,运营商可以根据用户业务需求量配置相应容量的设备,在很好的减少初期投资的同时降低了用户接入容量的门槛限制;更能适应数量和规模不断变化的大批中小商业用户的市场需求。星形网络便于全网范围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对于全网星形网络设备的统一网管。大用户星形接入网络,分布于城域环网的周围 ,通过运营商业务节点的机房收敛远端的大用户,向各类大用户提供不同种类的业务接口,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综合多业务接入网。
MSAP 大用户多业务接入解决方案的特点
从网络形态看,大用户多业务接入网分行业组网(政府各事业部门,银行、证券等具有中央集权业务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和独立部门组网(中小企业、写字楼宇、智能小区等专线接入运营商机房)。行业用户网络是点对多点的星形分级网络结构,在选择业务地点时,往往会均衡考虑布局,这同运营商考虑机房布局思路是一致的,一个运营商机房一般对应特定行业用户的1-2个接入点,故从特定运营商机房看,大用户接入类似于全部独立用户接入,是一个多用户、多业务接入网平台。图3 所示多用户多业务接入网解决方案,不失一般性,涵盖了各类大用户的接入。
图中行业用户以银行、券商、公检法接入为例,独立用户以住宅小区、商业写字楼、学校、网吧/话吧接入为例,同一地区的不同大用户就近接入运营商机房。针对此类应用方式,MSAP 大用户多业务专线接入平台具有下述优势:
(1) 灵活的组网方式
用户增、减配置灵活方便。每个用户可提供1E1 – 16E1 不等的容量,用户扩容只需更改远端设备及中心端插卡,其他网元设备不需改动。而以环网技术为主的SDH/MSTP组网,其环路共享63个E1(以STM-1 为例),当某一站点业务需增加而资源不够时,整个环网都需升级,导致工程量大、周期长,二次投入代价也高。
(2) 丰富的业务接口
可提供E1、V35、 10/100M Base-T,SHDL(E3300)接口,其灵活的组合配置,满足不同用户的语音、数据、图像要求,如小区接入可能主要是数据上网,而行业用户可能会有图像业务。
(3) 多元化的产品规格可满足用户量身定制的需求
末端接入的使用环境千变万化,要求接入产品有齐全的产品系列,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用户容量灵活选择。行业用户接入末端可能就需要1个E1的接入量,而业务中心可能需要十几个E1容量。独立用户多业务接入网中,商务写字楼的信息量可能比住宅小区的信息量大。格林威尔公司提供两种中心局端设备MSAP-E3300 和MSAP-E3600,远端根据应用环境,配置不同机型,量身定制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另外根据光缆资源情况,可选单纤或双纤。
(4) 区分重点的策略保护机制
对于重点用户,可提供1+1 光纤保护;采用内置探针,实现E1 的1+1 保护;实现端到端的性能测试,方便隔离故障,提高SLA 服务水平。如方案中的证券交易所业务,光纤可采用来自不同路由的1+1 的保护。
(5) 兼容原有网络,节省投资
在运营商机房周围大用户数量不多时(一般低于4个),可采用点对点应用,运营商机房设备可堆叠级联并实现统一网管,用户数量增加时,机房设备可置于远端,中心仅需重新配置集中型光端机,节省投资。
(6)高效合理的网管方案,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单节点业务的网管可通过MSAP 内部嵌入式通道实现对远端用户的管理。多节点管理需要借助带外通道,利用DCN 提供64kbit/s 传送通道实现网管中心同各业务节点的信息传递;或通过以太接口以VPDN实现互联。
(7) 具备SLA 管理功能,向大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在实现设备管理的同时,可提供用户的业务管理,对重要用户可分组,分区处理, 简单的用户关系管理等。提供远端掉电指示,快速故障定位,节省人力,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结束语
大用户接入一直是各运营商角逐的焦点,星网接入是主要的网络形式。MSAP 大用户多业务接入网专线平台提供电路业务和分组业务的组合,向用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最大化的解决大用户接入的覆盖问题,是大用户接入解决方案的最佳选择。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